Macin

Macin

恓恓惶惶的普通人
medium
twitter

遵義:來自無人知曉的我的凝視

小小的時候就來過遵義,那時候跟著媽媽,第一次體驗了火車的軟臥。小孩子對於衣櫃裡、床下這樣的密閉空間都有一種天然的興趣,所以我對第一次住在這樣小盒子一樣的房間的感受記憶猶新。順著鐵梯子爬上鋪位,床頭有小小的燈泡,比起硬臥而言腰是可以伸直的,那時候我就想,什麼時候可以一家人軟臥出行,我們一起在一個相對密閉的房間裡,該是多有意思。

後來長大了,一家人倒常常一起出行,卻再沒有坐火車一起出行過。因為常常一算賬,3、4 個人出行還是開車最划算,所以這算不算夢想敗給了現實~

小時候對遵義的印象是茅台酒,開始念書了以後的印象是遵義會址,來了遵義 7、8 次,竟然一次都沒有好好地了解過這座城市,汗顏不已。

犧牲掉當代年輕人寶貴的睡眠時間,六點半就起床,只為看一看遵義城的清晨。在成都和重慶都排長隊的糯米飯,在原產地貴州是幾步就有一家的存在。折耳根、泡菜、花生、洋芋、脆哨都是經典的內容,用飯勺把蒸好的熱乎乎、糯叽叽的米飯盛出來,用手攤成一個餅狀,把各類配菜放進去,再捏合,一個熱騰騰的大糯米團子就出爐了。清晨買早餐的大多數趕路的人,和我一樣週末還早起的打工人也是糯米飯的主力軍。

image

前幾次來遵義都去的是新區,現在每個城市都長得越來越像,我還以為遵義都變成了我看到的那個樣子,後來發現原來它的老城還和二十多年前我記憶中的城市一樣,80 年代的建築風格,狹窄的街道,和再也不復存在的我 7 歲時的朝陽。

起早除了吃早餐,還想逛一下菜市場。幹貨區的各類 “貴椒” 琳琅滿目,不愧是在建幹辣椒交易中心的城市,曬乾的土豆片乍一看像極了百合,不知道應該怎麼吃,評論區的貴州小夥伴可否分享一下?

作為城市非遺的脆哨,既有馳名省內外的 “丁家脆哨”,也有不知名的街邊店,就和重慶人心中的小面店一樣,並不是最出名的是當地人的心頭愛。全肥的、半肥半瘦的、全瘦的、切成丁的、切成片的,被高溫熱油逼出膩感的豬肉,一盆一盆地擺在玻璃窗裡,無論是和麵條還是米飯,它都是加分的 CP。

吃過很多次貴州小豆腐,在菜市場裡見到了各種有意思的豆製品。還有我一直覺得神奇卻沒弄明白的 “zǎ”,終於在熱心攤主的介紹下,了解了有紅 zǎ,青 zǎ,用米、面和辣椒和在一起蒸熟,再晾涼炒乾。當地人作為小鹹菜一樣食用,在我的印象中,我們只有在做 zǎ肉(粉蒸肉)的時候才會拌在一起吃。

春天的集市再美妙不過了,嫩綠的小青菜們散發著泥土的芳香,菌菇們躺在各自的籃子裡可可愛愛,老闆見我拍照,趕緊整理了一下攤位,像極了自家孩子要上電視之前家長緊張的樣子。

image

一排排用透明塑料罐子裝好的泡菜真叫人口水涟涟,除了西南人民常見的泡蘿蔔、泡薑、泡辣椒以外,在遵義的市場裡我還發現了泡蒜薹和泡兒菜頭,有機會一定要嘗試一下,可惜嘴上溃瘡未能盡興。分享一個獵奇食品,不好說這是甜品還是啥,糯米團子包在紅包或青色的泡椒裡,問了攤主說是油炸了吃,也不知道是啥味道。

image

遵義城中,一條名叫湘江的烏江支流穿城而過,河面平靜,水質清澈,晨跑的人和友善的秋田犬相得益彰。路邊已經開始有了叫賣的聲音,炊煙漸漸籠住這座城。

到了黃昏迢迢,夜色漸漸弥漫,三兩好友結伴在仲夏的夜市,這座城市又沸騰了起來。不知道為什麼,雖然我一點不喝酒,但我喜歡看別人在街邊的攤位裡長歌縱酒,尤其是青年人意氣風發地為未來乾杯,讓我想起夢碎的聲音就和玻璃杯碎掉的聲音那麼相似。

春天的晚風太溫柔,即使我是神色匆匆的路人,也不影響它拂過我的碎髮。夜市裡鬧鬧嚷嚷,喧響和攬客的聲音和鍋碗瓢盆叮叮當當的聲音混在一起,美食很多,我卻有一種不真實的體會。窄窄的巷子裡塞滿了人,以當地人居多,從沸騰的人聲中穿行,短短一百米的撈沙巷走出了人間蒼桑的既視感。

image

在遵義的清晨和黃昏,看到了很多瑣碎的紅塵。人越多會越看不清楚,只有一個人的時候,更適合清醒地觀察這個世界。


👏我是Macin,歡迎關注我。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